萨默斯认为,美国政府的财政刺激规模过大是导致这次大通胀的主要原因,这个观点比市一味指责美联储“大放水”要更合理。但在2020年3到4月两个月间丢失1700万个工作的情况下,美国金融危机一触即发,大规模的刺激是必要的,刺激过量实际也不必苛责。
美国经济史上三次深度衰退
以史为鉴,美国经济1970年代以来发生了三次深度衰退,两次在滞涨期间,一次是2008的次贷危机,下面让我们逐个重点分析一下。
发生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初的滞涨,是美国经济学界挥之不去的噩梦。美国经济经历了1973-1975年, 1980年, 1981-1982年的三次衰退,其中第一次和第三次都是深度衰退。滞涨在当时是个新现象,持续时间长达十几年的高通胀,更是超乎想象。在1970年到1980年期间,美国雇员的薪酬总额年均增速高达9.7%,年均通胀率为7.7%,这是典型的工资-物价螺旋。让我们想象一下,在这么长的时间内,雇主以8%左右的通胀水平做财务预算,雇员也以8%左右的通胀水平做涨薪谈判要求和家庭财务计划,整个经济的物价、工资、利率、货币供应都以8%的通胀率为基准进行协调,雇主敢发高工资,雇员则敢于高支出,而货币当局则敢于维持宽松货币政策。
当我设想自己长时间置身于此环境,就很难不感到惊讶。形成长期的通胀预期,并且整个经济的协调活动锚定在高通胀条件下,并不是容易实现的事情。换句话说,1970年代的高通胀是很多因素偶然凑成的结果,想要重蹈覆辙都不容易。
1970年代初,美国深陷越战泥沼,财政赤字空前,冲突导致通胀,一战、二战和韩战都是如此;因此人们对控制物价失去信心是很正常的。随着物价逐年攀升,尼克松政府在1971年开始进行工资物价管控,这非但没什么效果,还扰乱了价格机制并加剧市场的恐慌。此外,美国不断扩大的贸易赤字,导致金本位难以维系,美国政府于1971年停止了美元和黄金的兑换承诺,并在1973年正式终结了金本位,世界货币体系进入了法币和浮动汇率时代。
黄金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反通胀的基石,放弃金本位使得民众对物价稳定的信心再次动摇。1973年10月开始的欧佩克石油禁运,则在短时间内让石油价格上涨了两倍。
最后,也是最关键的一环,则是时任美联储主席伯恩斯长时间的宽松货币政策。
在理念上,伯恩斯认为工资上涨是收入政策造成的,是财政部和国会的责任,而美联储更应该关注就业;他把保住不高于6%的失业率当成货币政策第一目标。在此情况下,伯恩斯对通胀成因的认识偏差,以及宽松的政策立场,为大通胀提供了燃料。
当把所有这些事情罗列出来后,1970年代的滞涨成因似乎变得明朗了,它的背后有多个偶然的、影响深远的大事件相继发生。回到眼前,美国当前的情况没有滞涨形成的基础,即便就业市场很紧张,雇主们也很理性地克制了涨薪的冲动;工资增速不高,工资-价格螺旋也就无从发生。与此同时,美联储则清醒地认识到控制通胀的重要性,鲍威尔的各种讲话都显示出,其控通胀的立场坚定不移。
另外一个通胀高于4%失业率低于4%,而后出现深度衰退的例子是2008年的次贷危机。
简单来说,银行发放了大量的低质量住宅抵押信贷,然后又把这些低质量贷款通过证券化进行包装,以高质量和高价格的面目卖给了市场上的各路投资者。当2007年美联储为了应对经济过热加息的时候,房地产泡沫破裂了,这些信贷资产开始违约,持有者遭受大量损失,而金融衍生品和市场的恐慌造成的流动性枯竭则放大了这一切,让整个华尔街,即便是最抗压的银行也摇摇欲坠。金融危机波及到实体经济,造成800万就业损失。而实际上,次贷危机真实地损失了几千亿美元,正是伯南克所说的金融加速器机制在起作用。
而如今的美国,房屋贷款的标准非常严格,首付比例很高,次贷基本是不存在的。 即便房价有所下跌,贷款质量仍然是较高的。另外,目前美国房地产投资规模也不能和2007相比,以绝对规模统计,疫情前的美国也还没有达到当时2007年的水平,尽管经济总量已经比2007年增长超过了50%。
美国经济在1970年代以后还有另外两次轻度的衰退,分别是在1991年和2001年,两次损失的就业都不到200万,持续时间也较短,以今天的眼光看,可以算得上是软着陆。而1984和1994年的大幅加息则都没有造成经济衰退。
总结一下美国1970年代以来的经济周期,在没有形成工资-价格螺旋,在没有地产泡沫以及金融加速机制的情况下,深度衰退是罕见的。
当前美国经济高通胀的成因机制:速度是关键
当前美国大通胀的形成,正如萨默斯所说,主要起因于疫情期间美国政府强劲的财政刺激。
2020到2021年间,美国居民的收入不降反增,增幅超过历史趋势水平,原因就在于美国政府给居民发放了大量的现金救济。而在疫情期间,居民能够外出消费的机会受到限制,使得储蓄率一度升至20%至30%的水平。
进入到2021年下半年,随着疫苗注射的普及和经济的开放,美国居民开始集中消费,叠加就业的改善工资收入增加的影响,需求快速增长。而在供给端,由于疫情反复对国际商品贸易供应链的冲击,地缘政治冲突带来的能源和食品的涨价,也助推了通胀。
但需要注意的是,冲突并没有导致石油设施被破坏,世界石油产量是增长的,它只是改变了国际石油贸易结构,这和以往三次石油危机有很大不同。此外,国际商品供应链的冲击应该是一次性的,而不会持续恶化;随着供应链的重构,供给瓶颈会逐渐改善,普通工业品的产能转移和扩张并没有太大的困难。
以史为鉴,过去两年的美国经济是惊人的,它就好像是突然经历了一场“自然灾害”,经济正在以1930年代大萧条的速度和规模在萎缩,人们不应该忘记当时的研究者、政策制定者和市场的恐慌状态。而此后在短时间内,美国政府的扩张性政策又使得经济经历了前所未有的V型反转,并在2022年7月使就业达到了疫情前的水平。这算得上是美国经济史上一个极具戏剧性的大事件。
在经济恢复和通胀的关系中,速度是关键。假如我们回忆中级宏观经济学的模型,当总需求迅速向右侧移动的时候(随着就业增加,供给也在增长,但不如需求增长这么强),价格将快速上涨。比较2020和2021两年平均经济增速和历史增速,我们不难看出,即便现在美国经济也没有达到历史潜在产出水平,就业也仅仅是刚刚达到疫情前的水平。当前经济过热是经济高速恢复带来的过热,而不是实际产出高于潜在产出带来的过热。
软着陆的前景展望
美国7月通胀数据超预期回落;环比增速则接近零;核心通胀同比增速5.9%,与上月持平,而环比增速则大幅下降到0.3%,这是很好的信号。 大宗商品基本都已开启下跌趋势,国际供应链也有缓和的明显信号,后续通胀压力逐渐减轻,7月通胀数据大概率是整个通胀周期的下行拐点。
财政刺激的作用不会是永久性的,当美国居民的疫情救济金花完以后,消费需求会回归到历史趋势水平。而美国企业没有大幅度涨薪,也是预见了财政刺激的效应不会长久。7月美国居民的储蓄率为5.1%,是2009年8月以来的最低水平,这意味着居民的超额储蓄正在被逐渐消耗,此后随着储蓄率的回升(金融危机之后的水平在6-8%区间),消费需求增速将下降。
财政政策把经济推回到接近充分就业,中间伴随着高通胀,然后财政刺激效果逐渐消失,此后经济将依靠内生的动力和低利率环境自发增长。经济将在一个更高绝对物价的水平上延续2020年之前的美国经济,也就是说物价的绝对水平相比过去有一个跳跃,但今后物价的增长速度将和2020年以前一样。这个过程大概率将在一年左右实现,这是对美国未来经济的基本预测,即所谓的软着陆。
假如上述的分析是正确的,那么美联储的加息前景也将变得明朗。假如美联储信誉度不受影响,或者说大众的通胀预期是稳定的,美联储本可以慢慢加息,这样会有更大概率避免硬着陆,在控制好通胀的同时维护就业。但五月的超预期通胀让美联储不能再等待,它担心市场的通胀预期会导致工资价格螺旋。在控通胀和保就业似乎无法兼顾的困境下,美联储孤注一掷,把控制通胀放在第一,不惜承担损失就业的风险,在6月和7月进行了两次大幅度的加息。
假如9月美联储再次加息50个基点,基准利率将达到2.25%。在2015到2018的加息周期中,当利率在2018年达到2.25%的水平后, 美国经济出现了通缩迹象,美联储被迫开始降息。 假如美国的经济结构没有因为疫情发生大变化,那么从过去的经验来看,中性利率可能就是在2.25%左右。美联储可能需要把利率提高到限制性的水平以遏制通胀压力,但是随着财政刺激作用的消退,美联储可能仅仅需要把利率提高到2.25-3%的区间就可以控制住通胀,而同时经济不会出现衰退。再此后,很可能是2023年下半年,美联储大概率将开启降息周期,一切都将回复到疫情前的状态。
展望一下大类资产。科技股在为全世界提供信息时代的基础设施,仍将保持高增速,目前的股价被低估;在通胀和利率回落前景下,能源价格则将向下,供给的增加,需求的放缓,叠加新能源的替代,使其价格难以保持在高位。
凯恩斯在他的通论中对通胀关心甚少,因为他看到的是发达经济体长期的需求不足。我想他是对的;在一个收入分配严重不均的世界里,有效需求不足才是常态。假如凯恩斯足够长寿,能够看到1970年代西方经济的滞涨,他会给出什么惊人的见解?我对此充满好奇。一个疫情期间的大规模救济,假如可以推动总需求的持续高涨,那么总需求不足的长期经济困境反倒是不存在了,这一定会让凯恩斯感到欣慰,只可惜情况并不会是这样。
正大国际金融控股有限公司(ZHENG DA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HOLDING LIMITED)为香港证监会辖下之持牌法团(证监会中央编号:BOP620), 从事第2类及第5类受规管活动即期货合约交易及就期货合约提供意见,主要从事商品期货经纪、金融期货经纪业务。正大国际致力于为客户提供安全、 先进和高效的交易平台。交易员24小时值班,客户可通过电话、微信、QQ 、邮件第一时间联系到我们的交易员团队。